此案例发生地为北京,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和避免不必要纠纷,以下案例中当事人姓名及其他信息均为化名,若有雷同请联系我们予以撤销。
在房价备受关注的当下,房屋买卖交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暗藏 “风波”。稍有不慎,买卖双方就可能从最初的和气协商,演变成对簿公堂的局面。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起发生在北京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,就因定金支付问题,让买卖双方陷入了激烈的争议之中。
一、案件梳理
(一)原告诉求
原告陈明向法院提出两项诉讼请求:1. 判令解除自己与被告王强于 2023 年 5 月 3 日签订的《北京市存量房屋买卖合同》;2. 要求被告赔偿损失 110 万元。
(二)原告事实理由
2023 年 5 月 3 日,陈明与王强签订《北京市存量房屋买卖合同》,约定陈明将一号房屋以 350 万元出售给王强。付款方式明确为定金 70 万元,分三笔支付,余款通过银行按揭结算。然而合同签订后,王强并未按照约定时间支付第二笔及第三笔定金。陈明认为,王强未按时支付首付款的行为已构成违约。由于房屋未能及时完成交易,如今房价大幅下跌,给自己造成了经济损失。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陈明向法院提起诉讼。
(三)被告答辩
被告王强不同意原告诉求,提出两点反驳理由:其一,定金条款属于实践合同,以实际交付情况为准,实际交付定金数额与约定不同时,应视为对定金数额的变更,自己不存在违约行为;其二,在合同签订次日,自己就已告知陈明不再购房,陈明完全有时间将房屋售予他人,实际上并未遭受损失。此外,即便存在违约金,合同约定的房屋总价款 20% 的违约金过高,应以实际损失为限,陈明要求赔偿 110 万元损失,却未提供相应证据,不应得到支持。
(四)证据提交与质证
陈明为证明自身经济损失,提交了当前网上显示的待交易房屋报价,该房屋与自己出售的房屋位于相近区域,但面积、户型存在差异 。王强对该证据真实性不予认可,认为其反映的是近期房屋交易报价,与 2023 年当时的市场情况不相符。
(五)法院认定事实
2023 年 5 月 3 日,陈明与王强通过甲公司中介签订《北京市存量房屋买卖合同》,约定王强购买陈明的一号房屋,明确了房屋价格、定金支付方式、房屋解押时间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。合同签订当日,王强支付第一笔定金 50000 元。5 月 4 日晚,王强通过微信告知陈明因自身原因不再购房,此后未支付剩余定金,也未继续履行合同。5 月 22 日,陈明向王强发出解除合同通知书,以王强未按期支付定金构成根本违约为由,要求解除合同并支付违约金。
二、争议焦点
王强未按约定支付定金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约?
陈明与王强签订的《北京市存量房屋买卖合同》能否解除?
陈明主张的 110 万元经济损失赔偿是否合理,应如何确定赔偿金额?
三、案件分析
(一)违约行为认定
根据合同约定,王强应分三笔支付 70 万元定金,但他仅支付了第一笔 50000 元,且在合同签订次日明确表示不再购房。这种未按约定支付定金且单方面终止交易的行为,违反了合同约定,构成违约。虽然定金条款是实践合同,但王强未完成定金支付义务,且主动放弃购房,不能以此免除其违约责任。
(二)合同解除依据
合同中明确约定了逾期付款的解除条件,王强的违约行为触发了该条件。陈明在王强违约后,于 2023 年 5 月 22 日向其发出解除合同通知书,该行为符合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,因此双方签订的合同于当日解除。
(三)损失赔偿判定
陈明主张 110 万元经济损失赔偿,但其提交的证据是不同房屋的近期交易报价,无法直接证明一号房屋因本次违约导致的实际损失,证据不充分。根据法律规定,损失赔偿额应相当于因违约造成的损失,且不得超过违约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当预见的损失。考虑到合同解除后,陈明可重新交易房屋减少损失,法院需综合多方面因素,依法酌定赔偿金额。
四、裁判结果
法院经审理认为,王强违约,陈明解除合同的行为合法有效。双方签订的《北京市存量房屋买卖合同》于 2023 年 5 月 22 日解除;王强作为违约方,支付的 50000 元定金陈明无需返还;同时,法院综合案件情况,酌定王强于判决生效后七日内赔偿陈明 100000 元;驳回陈明的其他诉讼请求。
五、案件启示
(一)合同条款务必明晰
在房屋买卖等重要交易中,合同条款要尽可能详细、明确,对付款方式、违约责任、解除条件等关键内容进行清晰约定,避免因条款模糊引发纠纷。像本案中,明确的定金支付时间和违约责任条款,就为判定违约提供了依据。
(二)违约成本不容忽视
作为交易一方,一旦签订合同,就应严格履行义务,否则将面临违约风险。违约不仅可能损失已支付的定金,还需承担赔偿责任,严重影响个人信用和经济利益。
(三)维权需讲证据
主张赔偿损失时,一定要提供充分有效的证据。在房屋买卖过程中,可保留房屋周边同期交易价格、市场行情分析报告等资料,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有力证明自身损失。
(四)及时止损是关键
当一方出现违约迹象时,另一方应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,如重新寻找买家等。若因未及时止损导致损失扩大,扩大部分的损失可能无法获得赔偿。
房屋买卖关乎重大财产权益,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,都应谨慎对待每一个环节。希望大家能从这起案例中吸取经验,在房产交易中避免陷入类似纠纷。如果你对房产交易中的法律问题还有疑问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